中国AI产业链深度研究报告
投资决策参考 · 2025年度
未来科技抽象背景图

执行摘要

中国AI产业链正处在一波黄金发展期,由技术突破、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。过去五年,该行业经历了指数级增长,未来5到10年,预计将保持超过30%的年复合增长率,市场规模有望超过万亿元人民币。AI大模型是当前和未来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,不仅推动了AI芯片、服务器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升级,也催生了AI PC、AI智能手机、人形机器人等一系列革命性产品形态。

从投资角度来看,产业链上游的AI硬件供应链是价值最高、进入壁垒最深的环节,也是国内替代的焦点。其中,AI芯片(如寒武纪、海光信息)、AI传感器(如韦尔股份)、AI存储器(如兆易创新)、AI电源管理(如欧陆通、晶丰明源)、高端PCB(如沪电股份)等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,凭借技术优势、市场地位和生态系统领先地位,将成为本轮AI浪潮中最具投资价值的标的。这些企业不仅受益于国内市场巨大的需求,还肩负着国家信息安全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,拥有巨大的长期增长潜力。

1. AI产业链市场规模与增长分析

1.1 过去5年市场规模与增长回顾

整体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

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23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37亿元,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8% [28] [9]。 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战略推动、技术成熟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。

AI基础设施快速发展

2023年中国AI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到1513.9亿元 [1], 主要由高性能计算、存储和网络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,以及政府对AI技术发展的支持政策和投资推动。

AI软件及应用市场稳步增长

根据IDC数据,2020年中国AI软件市场规模达到230.9亿元,约为美国AI软件市场规模的60% [5]。 在应用领域,计算机视觉、智能语音、自然语言处理是中国AI市场最大的三个细分领域, 分别占比34.9%、24.8%和21% [3]

1.2 未来5-10年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

1万亿+
2029年市场规模(人民币)
32.1%
2025-2029 CAGR
11020亿
2025年AI硬件市场规模

智慧交通等垂直领域前景广阔

根据东吴证券报告,2024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610亿元,2025年将增至2871亿元 [20]。 在自动驾驶领域,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,中国自动驾驶相关新车销售和出行服务将产生超过5000亿美元的收入 [19] [60]

1.4 主要驱动因素

政策扶持与国家战略

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,为AI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。 2025年发布的"AI+"行动将AI提升到新的国家战略高度。

数字化转型需求

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,各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日益迫切。 AI技术作为重要支撑,在制造、金融、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

技术创新与算力提升

中国在AI芯片、算法、框架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, "东数西算"工程为AI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算力支撑。

1.5 潜在挑战

核心技术瓶颈

高端AI芯片、核心算法、开发框架等方面,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。 算力不足是制约大模型发展的重要因素,特别是在高端GPU等核心硬件方面仍面临"卡脖子"风险 [24]

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

随着AI技术广泛应用,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日益突出。AI模型的训练和运行需要大量数据, 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前提下推动AI健康发展成为重要挑战。

商业化落地难度

虽然AI技术发展迅速,但商业化落地仍面临困难。一方面,大模型等先进技术建设和应用成本较高; 另一方面,AI技术在真实业务场景中的表现尚未能完全满足部分客户需求。

2. AI产业链未来产品形式与市场预测

2.1 未来可能出现的产品形式

AI智能硬件

AI PC、AI智能手机、AI平板等智能终端将成为AI技术的重要载体。 根据IDC预测,2025年中国AIPC、AI平板和AI智能手机总出货量将同比增长20% [19] [60]

智能辅助驾驶

随着技术成熟和政策逐步放开,智能辅助驾驶将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普及, 成为汽车标配功能。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相关新车销售和出行服务将产生超过5000亿美元收入 [19] [60]

人形机器人

人形机器人是AI技术发展的终极形态之一。华为预测10年后90%以上的中国家庭将拥有智能机器人 [21], 它不仅能承担家务,还能提供情感陪伴。

大模型一体机

大模型一体机是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重要体现,将加速AI技术在垂直行业的应用。 通过软硬件的深度集成和优化,降低企业应用大模型的技术门槛和成本。

人形机器人与AI智能终端产品展示

2.2 市场预测

AI硬件市场增长预测

中国AI硬件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。根据洛图科技预测, 2025年中国AI硬件市场(不包括AI智能手机和AI汽车)将达到11020亿元, 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% [16] [61]

1.5亿
2024年AI手机出货量
7938亿
2025年智能家电市场规模

AI应用商业化进程加速

随着技术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,AI应用商业化进程将加快。未来AI应用将从目前的几个重点行业 扩展到更多传统行业,实现更广泛的产业渗透。AI应用深度也将不断提升,从辅助决策走向自主决策。

商业模式创新

  • • SaaS订阅制模式普及
  • • 按效果付费模式探索
  • • 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
  • • MaaS(模型即服务)模式

3. AI硬件产业链供应链梳理

AI芯片电路板

3.1 AI芯片

市场概况

AI芯片是AI硬件的"大脑",负责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,是算力的核心来源。 根据技术架构,AI芯片主要分为GPU(图形处理单元)、ASIC(专用集成电路)和FPGA(现场可编程门阵列)。 在中国市场,GPU因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和成熟的软件生态,在AI训练和推理领域占据主导地位。

市场份额预测

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,2024年基于GPU架构的AI芯片约占中国AI芯片市场的69.9%, 预计到2029年将增至77.3% [83]

GPU

GPU是AI计算的首选,特别是深度学习模型训练。国际巨头如NVIDIA和AMD凭借技术优势和完善的CUDA生态系统, 在全球和中国市场占据领先地位。

主要玩家: 英伟达、AMD、沐曦、海光信息、天数智芯、壁仞科技、摩尔线程

ASIC

ASIC是为特定应用设计的集成电路,在性能、功耗和成本之间实现极致平衡。 在中国市场,华为海思的昇腾系列芯片表现突出。

主要玩家: 华为海思、寒武纪、昆仑芯、平头哥、燧原科技

FPGA

FPGA是一种半定制化芯片,硬件逻辑可以通过编程重构,兼具灵活性和高性能。 在AI领域主要用于算法原型验证和小批量生产。

主要玩家: 紫光国微、复旦微电

3.2 AI传感器

图像传感器

图像传感器(CIS)是AI视觉应用的核心,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、安防监控、自动驾驶、医疗影像等领域。

主要玩家: 韦尔股份、格科微、思特威

雷达传感器

雷达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(LiDAR)和毫米波雷达,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组件。

主要玩家: 禾赛科技、速腾聚创、德赛西威、华域汽车

语音传感器

语音传感器即麦克风,是AI语音交互的入口。随着智能音箱、语音助手等应用普及, 对高性能麦克风的需求不断增长。

主要玩家: 歌尔股份、敏芯股份、共达电声

3.3 AI存储器

HBM(高带宽存储器)

HBM采用3D堆叠技术,实现极高带宽和更低功耗。HBM是目前AI加速芯片的主流存储解决方案, 其性能直接影响AI模型训练效率。

技术挑战: 全球市场主要由三星、SK海力士等韩国厂商垄断, 长江存储等国内龙头企业正积极研发相关技术 [101]

SSD(固态硬盘)

SSD作为AI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主要存储设备,其读写速度和可靠性对AI应用性能至关重要。

主要玩家: 兆易创新、江波龙、佰维存储

3.4 AI电源管理

电源管理IC(PMIC)

PMIC负责为CPU、GPU等核心芯片提供稳定高效的电源。在AI应用中, 由于芯片功耗巨大,对PMIC性能要求极高。

主要玩家: 晶丰明源、矽力杰、杰华特
技术突破: 晶丰明源已推出数字多相控制器等产品,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[93]

电源模块(PSU)

PSU是数据中心供电系统的核心。随着AI服务器功率密度不断提升, 传统供电架构面临挑战,氮化镓(GaN)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备受青睐。

技术突破: 英诺赛科成功入选NVIDIA 800V架构供应商名单, 标志着中国芯片企业在全球高端AI基建供应链中取得重要突破 [92]

3.5 其他关键部件

PCB

AI服务器和高端AI芯片对PCB性能要求极高,需要高频高速CCL和HDI技术。

主要玩家:沪电股份、胜宏科技

连接器

确保信号和电源可靠传输的关键组件。

主要玩家:立讯精密

通信模块

高速光模块是实现分布式AI计算中数据高速传输的关键。

主要玩家:中际旭创、新易盛

散热系统

AI硬件高功耗带来巨大散热挑战,液冷技术逐渐成为主流。

主要玩家:中科曙光、思泉新材

4. AI硬件产业链主要上市公司及龙头企业分析

AI芯片制造工厂内部生产线

4.1 AI芯片领域

寒武纪 (688256.SH) - AI芯片设计龙头 总部:北京
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 46.07亿元,同比增长2386.38% [120]
归母净利润 16.05亿元,扭亏为盈 [120]
研发投入 7.15亿元,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5% [120]
总资产 126.0亿元(截至2025年9月30日) [121]
核心竞争力 产品线覆盖云、边、端全系列智能芯片及处理器,思元系列芯片在运营商、金融、互联网等重点行业规模化部署

海光信息 (688041.SH) - CPU/DCU领先企业

财务表现

  • • 2025年上半年营收:37.63亿元,同比增长44.08% [99]
  • • 归母净利润:8.53亿元,同比增长25.97%
  • • DCU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

核心竞争力

  • • 技术源自AMD x86架构授权,自主创新发展
  • • 构建自主可控软硬件生态体系
  • • 产品获得国内市场广泛认可

景嘉微 (300474.SZ) - 国产GPU领军企业

国内GPU领域领军企业,专注于高可靠军用电子产品研发、生产和销售。 近年来积极拓展民用市场,推出面向AI计算、云计算等应用的JM9系列高性能GPU。 核心优势在于图形处理和高性能计算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,以及军工领域的深厚背景。

4.2 AI传感器领域

韦尔股份 (603501.SH) - 图像传感器龙头 总部:上海
市场地位 中国最大、全球第三大CMOS图像传感器企业 [125]
业务布局 产品覆盖智能手机、汽车电子、安防监控、医疗影像等领域
核心竞争力 通过收购豪威科技获得深厚技术积累,在CIS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
敏芯股份 (688286.SH) - MEMS传感器领先企业 总部:苏州
2025年上半年业绩 扭亏为盈,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 [276]
研发投入 3863.03万元 [276]
综合毛利率 31.64%,同比提升10.21个百分点
技术布局 布局AI语音交互、AI眼镜、六维力/力矩传感器等前沿技术

4.3 AI存储器领域

兆易创新 (603986.SH) - 存储器龙头 总部:北京
2025年上半年营收 41.50亿元,同比增长15.00% [270]
归母净利润 5.75亿元,同比增长11.31%
经营活动现金流 9.58亿元
业务布局 覆盖NOR Flash、NAND Flash、DRAM,形成"存储+控制"平台优势

江波龙 (301308.SZ) - 存储解决方案提供商

专注于闪存应用产品开发,总部位于深圳。产品线覆盖嵌入式存储、SSD、移动存储、内存条等, 为消费电子、工业、通信、汽车等客户提供一站式存储解决方案。

AI时代机遇

企业级和工业级SSD产品在AI服务器、数据中心、边缘计算等场景广泛应用, 受益于AI算力需求爆发带来的高性能存储需求增长。

4.4 AI电源管理领域

欧陆通 (300870.SZ) - 开关电源龙头

AI服务器电源业务

2025年上半年AI服务器电源业务快速增长,客户包括浪潮信息、富士康、华勤、联想等 [251]

技术优势: 液冷电源产品进入准量产阶段, 满足下一代数据中心高效散热需求

市场地位

在AI服务器电源领域技术实力国内领先,随着AI服务器市场持续扩大和国产化替代趋势加速, 有望在高增长赛道中占据领先地位。

中恒电气 (002364.SZ) - 数据中心电源龙头

国内数据中心电源领军企业,在HVDC电源市场市占率超过30%, 为阿里、腾讯、百度等互联网巨头数据中心提供48V/600A大电流电源模块 [292]

HVDC技术优势

相比传统UPS方案,HVDC技术能效更高、成本更低,是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。 在AI时代,数据中心功率密度和能耗大幅提升,对高效可靠电源解决方案需求迫切。

晶丰明源 (688368.SH) - 电源管理芯片设计企业

国内领先的电源管理驱动芯片设计企业,总部位于上海。最初从LED照明驱动芯片起步, 近年来成功将业务拓展至高性能计算电源芯片领域。

技术突破

10相数字控制电源管理芯片BPD93010已实现量产, 填补国内该技术领域空白 [93]。 该突破对保障国产AI芯片稳定运行、减少对国外厂商依赖具有重要意义。

4.5 其他关键部件领域

沪电股份 (002463.SZ) - PCB龙头

中国领先的PCB制造商,总部位于江苏昆山。专注于企业通信市场板、汽车板、 工业设备板等中高端PCB产品研发、生产和销售。

AI时代机遇: AI服务器、数据中心、高速网络设备等对高频高速PCB需求激增

浪潮信息 (000977.SZ) - AI服务器龙头

中国领先的云计算、大数据服务商,总部位于山东济南。全球领先的AI服务器和算力基础设施供应商, 服务器产品在中国市场连续多年保持第一。

市场表现: 2022年营收695.25亿元,ChatGPT带动2023年Q1营收同比增长85% [98] [105]

中科曙光 (603019.SH) - 高性能计算龙头

中国领先的高性能计算、云计算、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,总部位于北京。 在高端计算、存储、安全、数据中心等领域拥有深厚技术积累。

技术优势: 液冷服务器技术国内领先,有效解决AI硬件高功耗散热问题 [111]

投资结论

投资增长抽象概念图

黄金发展期

中国AI产业链正处于由技术突破、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的黄金发展期。 未来5-10年预计将保持超过30%的年复合增长率,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人民币。

大模型驱动

AI大模型是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,不仅推动了硬件基础设施升级, 也催生了AI PC、AI智能手机、人形机器人等一系列革命性产品形态。

"产业链上游的AI硬件供应链是价值最高、进入壁垒最深的环节,也是国内替代的焦点。 其中,AI芯片、AI传感器、AI存储器、AI电源管理、高端PCB等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, 将成为本轮AI浪潮中最具投资价值的标的。"

国家安全战略

这些企业不仅受益于国内市场巨大需求,还肩负着国家信息安全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, 拥有巨大的长期增长潜力。

技术壁垒

AI硬件供应链技术壁垒高,进入门槛深,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优势、 市场地位和生态系统领先地位,具备较强的竞争壁垒。

成长空间

随着AI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,以及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, 相关龙头企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长期增长机会。

投资建议

重点关注领域: AI芯片(寒武纪、海光信息)、AI传感器(韦尔股份、敏芯股份)、 AI存储器(兆易创新、江波龙)、AI电源管理(欧陆通、晶丰明源)、 高端PCB(沪电股份)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。

投资策略: 建议采用长期投资策略,关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、市场地位、 财务健康状况以及国产化替代进程。

风险提示: 需要关注技术迭代风险、市场竞争加剧风险、 政策变化风险以及国际贸易摩擦风险。